今天,在中国广袤大地,高铁的开通,不仅意味着人们出行方式的变革,更被沿线一些地区看做发展命运的转变。
也正因为如此,围绕高铁走线、设站而展开的“争路运动”在一些地方不时发生。新华社记者深入各地采访,探究“争路运动”背后的地方“高铁政治经济学”。
争路花样百出
要致富,先修路。自古以来,因为交通条件的改变,不少地方历经繁荣和沉沦的变迁……
当一条高铁规划修建后,高铁线路怎么走,站点设在哪,成为很多地方关注与争夺的焦点。
官民齐上,内外联动,花样频出,争路运动在一些地方蔓延......
花样一:四处公关,广拜菩萨
高铁走线设站,往往要进行规划设计、行政决策,各地政府往往利用一切机会向上级部门或规划设计单位争取支持,要么打“悲情牌”,要么打“优势牌”……
一些地方广泛调动各种人脉资源,拜会知名乡友,奔走斡旋,推动调整高铁规划。
报道显示,中部地区一位市委书记利用在京参加全国两会的机会,带领市相关部